采耳业如何跨越“成长中的烦恼”/2021-04-15

采耳,俗称挖耳朵,近年来不仅在线下城市发展趋势迅猛,还在社交网络上掀起流行风潮。
品牌扎堆开店
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目前可查的19608家“采耳”相关的企业,有超过11000家都是在2020年及2021年新近成立的,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和连锁加盟商还在快速扩张,把采耳称为“小舒服”“新风口”。

在一些城市的商业街中,甚至一条街上就能看见数家不同品牌的采耳店,提供相似化的服务。门店面积也大小不一,从社区店的十几平方米到商圈店铺的一两百平方米,采耳师少的两三人,多的有七八人。

“开采耳店比开奶茶店划算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坦言,同样是100多平方米的店铺,租金成本都是一样的,而员工计薪方式的不同,让采耳店的经营风险更低一些。而且,采耳店的耗材消耗很低,做得好能有50%利润,做得一般也能得到30%-40%。一般开店后的10-18个月能够收回成本。

轻奢复古风吸引年轻人打卡
 
采耳店的轻奢复古风,引来诸多年轻客群。据某品牌的负责人表示,他们四成客人是“95后”,利用店内古风特色软装提供各式各样的汉服供客人免费拍照。凭借店内装饰吸引了不少汉服爱好者前来“打卡”,几乎成了网红打卡点。

这里的采耳工具也是五花八门:耳扒、刮耳刀、镊子、耳钩、震子、耳起、耳镜、音叉、鹅毛、孔雀毛……。初次体验采耳的白领胡女士说:刷抖音,经常刷到这家店的视频,觉得有意思,所以来体验一下。如果舒服的话,不排除以后会经常来”

采耳师小刘介绍,光顾采耳店的消费者多在20岁到40岁,性别上则是男女各半。在半小时的基础采耳服务上,不少人还会增加头疗、洗眼、按摩、艾灸等项目,客单价也随之提高。
 
参差不齐,行业有待规范
 
今年3月,湖北武汉的吴先生在采耳后患上“脚气”一事挂上微博热搜。也揭露了这行业在高速发展背后的一些安全问题隐患。
首先,有些店技师既做采耳又做足疗。容易使手部感染到的真菌,传染到顾客耳朵里。比如新闻里提到的吴先生回忆自己的经历,就表示:“给我做采耳的师傅,确实也兼做足疗。”除了技师是兼职之外,采耳工具也不是一客一用,是重复使用。极容易导致交叉感染、霉菌性感染、发炎,甚至耳膜受损。

其次,“新手上路”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小。不同于传统手艺人讲究的“蜡烛挑芯”、“鸡蛋剥膜”、“香烟夹丝”,现在的采耳师一般培训时间为7-15天。过程相当“速成”。目前行业内并没有相关的资格认证,,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流动性大,缺乏相应的约束和规范。

某培训学校的老师说“就培训时间而言,培训机构没办法给学员提供各种症状的耳朵,让学员实操,只能先把基础的手法、常见的病症教给学员。想要熟练掌握技术,只能日后多多练习或在从业过程中不断提升。”

最后,一些采耳店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,越玩越飘,各种不明液体倒入耳中;用树叶向耳中“浇水”;甚至搞起在耳中“泡茶”的噱头……

事实上,耳垢也称耵聍,不仅能够保护耳道皮肤、粘附外来物质,阻隔巨大噪音、保护鼓膜,其中富含的脂肪酸还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。医生也不建议频繁采耳。采耳并不能成为一个高频消费。

规范化、差异化成为增值点

采耳患上“脚气病”,是典型的交叉感染。卫生状况差可以说是养生场所的通病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对于养生场所的卫生状况究竟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,对这些采耳技师需要什么样的操作规范,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

对于采耳店的监管也存在着主体不够明确的现象。采耳店因无需办理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不能纳入卫生监督日常监管范围。这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采耳患上“脚气病”这样侵害顾客权益的行为,卫生监督部门也不能拿养生场所开刀。很显然,这并不符合公众的期待。

采耳店的日益走俏,也让顾客渐渐分流。采耳店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,2019年底门店开业的时候,是整条街上第一家,客人来了如果技师都在忙,会一直等;而现在门店多了之后,客人不再愿意多等,因为周边商圈也有其他采耳店。“以前一天客流50人次,现在30人次左右。”

“‘剩’者为王”,有业内人士直言,采耳店就像两三年前的奶茶店一样处于成长期,红利期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淘汰期,只有做好服务品质,体现差异化,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